姓氏起源-馮
馮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后。據(jù)《元和姓纂》、《后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
馮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后。據(jù)《元和姓纂》、《后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xù)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其
后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據(jù)《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后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后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家乘譜牒
江蘇: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
浙江: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溪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xiāng)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
安徽:馮川馮氏宗譜八卷
湖北: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xù)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廣東: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
湖南: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戰(zhàn)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zhàn)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后為宦官高延福收養(yǎng),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后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shù)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播海外。
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jù)《后魏書》記載,馮誕和后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zhàn)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后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戶叫來,宣布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戶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后,對孟嘗君說:"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后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歷史名人:
馮夢龍:明末小說家,通經(jīng)學,善詩文,尤以小說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jiān)校定《九經(jīng)》文字,并組織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稱"五代監(jiān)本"。官府大規(guī)模刻書自此始。
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諒山等地大敗法國軍,取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其名威震邊關(guān)。
馮 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于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xié)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lǐng)。199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收錄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E-mail聯(lián)系 http://www.hbjnzz.com/ 站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