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技巧_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的風土人情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

哈尼族的風土人情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里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好收色: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谷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云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蘇或萬象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桿舞及蕩秋千、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獲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谷”、“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后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后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 ,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哈尼族重要的節日有什么
“昴瑪突”,“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栽插結束后,綠春縣一帶的哈尼人都要過“苗愛拿”節。 “愛拿” 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 月上旬。磨秋節,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記日)舉行,又稱“五月年”。
版權聲明: 本文收錄于網絡,如有侵權請E-mail聯系 http://www.hbjnzz.com/ 站長!
標簽: 取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