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技巧_名字的由來
名字的由來名和字其實是兩個概念,名指的是對某個人的稱呼,名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就有了,最早的名是隨便起的,父母想...

名字的 由來
名和字其實是兩個概念,名指的是對某個人的稱呼,名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就有了,最早的名是隨便起的,父母想怎樣稱呼孩子就怎樣叫,再到后來因各個部落區別的需要在名的前面出現了代表部落的姓,這時對人的稱呼就叫做姓名了,如黃帝姓公孫,炎帝姓姜。商周時期開始人們開始對一些有地位有成就的人(主要是帝王)有了尊稱,這稱之為號,活著的人稱為尊號,死去的人稱為謚號,例如周文王的“文”就是謚號。大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在自己的名字外再娶個別名,稱之為表字,簡稱字一般都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或者自己的思想的,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后來人們逐漸將名與字連起來形成指對別人稱呼的詞語,這就是“名字”的由來。
姓名的來歷
由于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后才出現的。
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在所有朝代中,數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元末起義軍首領之一的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是一讀書人獻給他的。據說此名其實是罵他的,語出《孟子》:“士,誠小人也”,另外斷句就是,“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
這種數字取名風俗,實與朝廷政策有關。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號,但當名字里加入動機、情感、寄托后,便變得不再簡單。名字起的好,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反之則為名所累。
南宋初年,有個叫錢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淺。據莊綽《雞肋篇》記載,當時南宋剛定都又名錢塘的臨安(今杭州),會稽有個叫錢唐休的人頗有聲望,被人舉薦給宰相趙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姓名
名字的由來?名字的歷史?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 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一種代表。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么聯系嗎?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系。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 釋地》:“廣平曰原。” )又如岳飛,字鵬舉。而“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于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系就很難看出來。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 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準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們才能更有氣質的活下去。 中國名字的詳細起源習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后,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系。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系;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版權聲明: 本文收錄于網絡,如有侵權請E-mail聯系 http://www.hbjnzz.com/ 站長!
標簽: 取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