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的名字
大熊貓真正的名稱叫什么大熊貓真正的名稱叫貓熊。大熊貓的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

大熊貓真正的名稱叫什么
大熊貓真正的名稱叫貓熊。
大熊貓的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于熊科。由于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后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
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 自此,首先在主產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貓,也就被人們所公認。
擴展資料:
大熊貓的生活習慣
熊貓嗜飲,常把家安在距水源近的地方。有的大熊貓居住地離水源遠,一旦找到水源后,它們就會盡情暢飲,像貪酒的醉漢一樣,不醉不歸。由于體態肥胖,大熊貓給人的感覺往往是笨拙的、慢吞吞的。其實,大熊貓一點也不笨,它們個個是爬樹高手。
大熊貓的先祖始熊貓是食肉動物,爬樹對捕食極為有利,還能躲避天敵。大熊貓的天敵主要是金貓、豺、豹和黃喉貂,幼仔和年老體弱者會受到致命的攻擊。年輕體壯的大熊貓繼承了先祖的兇猛性情,一旦被激怒就會勇猛還擊。
除了天敵,跟大熊貓一起生活在竹林中的動物還有金絲猴、羚牛和小熊貓。它們所需食物并不發生沖突,大部分時間能夠和平相處。少數的“流血”事件,往往是大熊貓“惹”出來的。
竹子是一種低營養、低能量的食物,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大熊貓為了生存,往往采取盡可能減少活動范圍和活動量、多休息的生活方式來減少能量的消耗。與其它同等身材的食肉動物相比,大熊貓的活動范圍最小。每只大熊貓大約需要4-7平方公里,是黑熊活動范圍的1/4至1/7。
熊貓一天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覓食,其余時間基本上用于休息。處于生仔前后的雌性熊貓有時會打破長期吃竹子的規律,對腐肉和骨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在大熊貓保護區生活的當地人,就曾經看見過大熊貓捕食金絲猴。
大熊貓耐嚴寒、耐潮濕,從不冬眠,即使是白雪皚皚的隆冬,它們仍然舒適地游弋于竹林中。在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每年春天進入發情期后,獨身已久的大熊貓才打破區域界限,相互往來。在野外長大的雌性大熊貓到了6.5歲才第一次發情。
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相對性早熟,3.5歲就開始談情說愛了。雄性大熊貓發育稍晚,發情期最多比雌性推遲1—2年。進入發情期后,一向安詳的大熊貓都表現出煩躁不安的樣子,猛烈地抓咬樹枝、將樹枝咬斷或者在樹干上留下清晰的抓痕。
它們還會把肛周腺分泌物涂擦在樹根上、石頭上或者突出的地表上,向同類發出氣味信號,告知自己的確切位置。有時它們也會發出鳴叫聲,唱上一曲求偶戀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熊貓
熊貓的名字由來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后,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于熊科。兩年后,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于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于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里,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于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于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后,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名字的由來。
大熊貓僅產于中國四川的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西藏東部及陜西西南部。1896年,一位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父在四川省寶興縣獲得熊貓的毛皮,喜出望外,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鑒定為新物種。當時用通行的拉丁文為其定了學名,意思是似貓足獸的熊,中文就譯名為“貓熊”。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北碚首次展出熊貓標本時,說明牌上的拉丁文學名,為了和外文書寫方式保持一致,就從左到右注上“貓熊”。當時中文均是從右至左認讀,于是觀眾就誤讀為熊貓,以訛傳訛,流傳至今。
版權聲明: 本文收錄于網絡,如有侵權請E-mail聯系 http://www.hbjnzz.com/ 站長!
標簽: 免費起名